一、我國紡服行業產能逐步向東南亞轉移
在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的發展模式與比較優勢存在一定差異。目前在紡服行業的發展中,發達國家在科技研發、品牌、渠道鋪設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產品結構穩步優化升級。
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中的勞動力成本更具比較優勢。與此同時,隨著部分國家區域性貿易協定的陸續開放與實施,或將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關國家的貿易成本,使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近幾年在紡服行業的發展過程 中整體呈現向上趨勢。
我國紡服行業的產能逐步向東南亞轉移。在目前全球紡服行業分工體系的背景下,我國紡服企業積極利用兩大市場進行業務布局,以提高我國紡織行業在國際中的市場競 爭力。具體情況來看,受我國勞動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漲、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2010 年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步向東南亞等地轉移。
而推動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向東 南亞遷移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人力成本、關稅政策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紡服行業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仍在持續進行。人力成本方面,在經濟、技術水平提高等因 素催化下,我國紡服行業結構逐步優化轉型,進而帶動勞動力成本提高。
考慮到紡服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為進一步降低人力成本,我國部分紡服企業開始逐步將生產基地轉移至勞動力成本低的東南亞地區。根據人社部數據顯示,2022 年上海再次上 調最低工資至 2590 元/月;截至 4 月 1 日,31 省最低工資超過 2000 元/月,安徽省最 低工資 1650 元/月,為 31 省最低。相比之下,以越南為主要代表的東南亞地區工資水 平整體低于中國。
目前在越南全國工資標準中,一級地區最低工資約合人民幣 1300 元,低于我國人均工資最低的安徽省。而越南二級地區最低工資約合人民幣 1150 元, 三級地區最低工資約合人民幣 1100 元,四級地區最低工資約合人民幣 900 元。
關稅政策方面,由于東南亞地區與美國、歐洲的主要服裝進口國之間存在自由貿易協定,同 時為了進一步加強各國之間的貿易合作,2012 年東盟發起了歷時 8 年的《區域全面經 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該協定由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十 國共 15 方成員制定。與歐盟、CPTPP 等區域貿易集團相比,《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 定》(RCEP)在人口、經濟總量、貨物貿易規模等方面均具有優勢,是目前全球體量最 大的自貿區。同時,RCEP 采用區域積累原產地規則。在這一原則之下,將有超過 90% 的貨物貿易產品最終零關稅。
此外,RCEP 采用負面清單的方式以推進投資自由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投資的政策透明度。截至 2022 年 6 月底,RCEP 已正式實施生效滿半年。目前在RCEP 的 15 個簽署成員國中,生效成員數量已達 13 個,成效已逐步顯現。 從具體貿易數據來看,1-5 月,我國與東盟貿易規模達 3712.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0.2%;對韓國、新西蘭的貿易規模亦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隨著 RCEP 的穩步推 進,預計我國紡服行業在東南亞地區的貿易規模與優勢將進一步提高。
二、互聯網+紡織有望成為我國紡服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大數據、電商平臺等因素催化,疊加疫情影響,推動我國線上消費發展。近年來,“互 聯網+”實現較快發展,大數據、云平臺、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等業務蓬勃興起。而在 這過程中,市場相繼產生了新的業務發展模式。
此外,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后,居民 的消費習慣與消費結構亦發生了一定轉變。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相關調查數據顯 示,受疫情影響,線上消費愈發受到消費者歡迎。其中,近 6 成的受訪消費者表示線 上消費超過線下消費,70.6%的消費者表示疫后在線上消費的比例同比有所提升。
互聯網+紡織有望成為我國紡服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之一。在大數據、電商平臺、疫情等 因素帶動下,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逐步向“互聯網+”的趨勢邁進。以 2020 年“618 購物 節”為例,京東、天貓累計下單金額分別為 2692 億與 6982 億元,均創新紀錄。其 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位列全網零售額第一。
在紡織服裝行業產品線上消費量增 加的同時,紡織企業在產品的設計與生產中亦積極的結合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化 產品結構。因此,紡服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或將一定程度上提升紡服企業的盈利水平,有望成為我國紡服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
三、我國紡服行業逐步向綠色環保的趨勢邁進
我國紡服行業逐步向綠色環保的趨勢邁進。紡織服裝行業在發展中具有一定的污染性, 為響應國家綠色低碳等環保政策,我國紡服行業近幾年逐步向綠色環保的趨勢邁進。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紡織行業用能結構持續優化,二次 能源占比達到 73%,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 25.5%,行業廢水排 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計下降幅度均超過 10%。預計在行業產能優化、政策指導等 因素催化下,綠色環保仍是我國紡服行業未來發展仍需重點關注的因素之一。
四、我國紡服行業發展驅動因素
(1)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帶動紡服產品需求增加
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中有升。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穩中 有升。2013-2020 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從 18310.80 元增加至32189 元,年均復合增 速為 6.2%。2020 年在疫情影響下,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保持 4.74%的增長。隨著疫情 逐步趨于常態化,2021 年我國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為 35128 元,同比增長 9.13%,增速有所回暖。
生活水平提高帶動我國紡服產品需求增加。從國內人均纖維表觀消費量來看,2000 年我 國人均纖維消費量為 7.5 kg/人,低于全球人均纖維消費量的 9.0 kg/人。近年來,隨著我 國經濟總量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帶動我國紡服產品需求增加。
自 2006 年 開始,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19 年我國國內人均纖維表觀消費量 達 23 kg/人,高于同期全球人均纖維消費量的 14.9 kg/人。與 2000 年相比,我國人均纖 維消費量增長幅度達到 206.6%。預計在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穩中有升的背景下,我國紡 服產品需求仍有增長空間。
(2)城鎮化水平提高,推動紡服產品與品牌結構升級
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推動紡服產品與品牌結構升級。為順應經濟發展趨勢,我國積 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速度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不斷提 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2021 年,我國城鎮化率從 36.22%增加至 64.72%。而在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消費者對生活水平、產品質量的要求亦相應 提高。為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與提高市場競爭力,紡服企業紛紛加大了品牌培育 與推廣。
此外,為更好的對重點紡服品牌進行跟蹤,自 2012 年開始,工業和信息化 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共同開展“重點跟蹤培育紡織服裝品牌企業”的認定工作。從主要經濟指標情況來看,“重點品牌企業”與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相比具有一定優 勢,主營業務收入、盈利能力、研發投入強度等指標的表現均明顯好于全行業平均水平。
預計在我國城鎮化水平發展的帶動下,居民生活質量穩中有升,將推動紡服產品 與品牌結構升級。而在這過程中,優質紡服企業產品與品牌的競爭優勢亦將逐步顯 現。
(3)國家政策與戰略布局是推動我國紡服行業良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國家政策與戰略布局是推動我國紡服行業良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近幾年,國家 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以支持紡服行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2015 年 5 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 2025》,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支持重點行 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全面提升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促 進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加快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生產設 備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準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此外,2016 年工信部與中國紡織工 業聯合會相繼發布《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紡織行業“十三五”科技 進步綱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重點,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并將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作為科技進步的重要內容之 一,提升技術水平。
2021 年 6 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紡織行業“十四五”發 展綱要》,指出要按照“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 產業”發展方向,持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力 度,建成若干世界級先進紡織產業集群,形成一批知名跨國企業集團和有國際影響力 的紡織服裝品牌。
在制定政策的同時,國家積極進行戰略布局,加強對“一帶一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實施,以推動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在政策 與戰略的雙重推動下,預計我國紡服行業有進一步發展空間。
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