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越南外貿出口341億美元,同比增長14.8%;一季度出口886億美元,同比增長12.9%。越南外貿數據迅猛增加引發眾多關注。不過,雖然出口數據較大,但一季度越南貿易順差僅有14.6億美元,經濟附加值并不高。
其中,一季度越南從中國進口貨物276億美元,截至一季度末,越南對華貿易逆差140億美元,越南很多零部件、原材料還是從中國進口,在越南加工后再出口到歐美等地。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我國訂單外移多集中在紡織服裝、家居建材、消費電子等行業,而紡織服裝、家居建材行業的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早而有之,去年東南亞爆發的疫情只是暫緩了這一進程,如今更像是進程重啟。
而且,很多訂單雖然轉移到了東南亞,但仍是中企在承接。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韓軍認為,中國產業某些特定環節的“外溢”是必然,中國與越南產業鏈更多是互補關系。隨著越南等東盟國家參與深化國際分工,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提升,未來有望促進亞洲整體出口貿易。
越南制造業競爭力恢復
“越南基本恢復正常了,但居民日常還是會戴口罩。去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生產和經營確實比較艱難。隨著疫苗接種比例的提高,現在越南各地區的居民日常生活和企業的生產已經基本恢復正常。”趙騫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趙騫是越南中國商會胡志明市分會會長。他早在1995年即到越南從事貿易生意,目前是JAC越南汽車股份公司負責人。越南中國商會胡志明市分會成立于2001年12月10日,目前有效會員近400家,會員企業涵蓋各行各業。其中,TCL、美的和格力三家知名中國電器品牌均為該會副會長單位?梢哉f,趙騫見證了中資企業在胡志明市的發展壯大。
據趙騫介紹,中資企業到越南南部投資基本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00年到2006年左右,主要是鞋子和衣服等紡織類勞動密集型企業;第二階段是2005年到2018年左右,集中在木器及家居企業;第三階段是從2018年開始,主要是與蘋果和三星等相關的消費電子企業。最近幾年,中資企業在越南的投資及生產規模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雖然已經兩年時間沒有回國,但趙騫對國內熱議的訂單轉移也有關注。“這種現象存在,也是正常的企業行為。因為企業手里的出口訂單需要按時交貨,而兩個國家的疫情管理并不同步。
去年越南疫情嚴重的時候,國內疫情控制比較好。如果一家企業集團兩國都有工廠,就會讓中國國內工廠多生產一點。今年越南逐漸恢復正常,工廠能夠正常生產,那就讓越南工廠多生產一些。”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的研究報告也證實了這個觀點。報告認為,以服裝和鞋帽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替代效應更容易發生,中越兩國在對美國的服裝和鞋帽出口上存在較強替代關系。
他以服裝、鞋靴和帽類商品為代表,測算美國從越南和中國進口相關商品的份額,發現兩國在對應商品的出口上存在顯著的替代關系。
2021年二季度,在越南國內受到德爾塔變種病毒沖擊的背景下,美國從越南進口的份額逐步回落,并轉而增加來自中國的相關商品進口。2021年四季度至2022年一季度,隨著越南產能逐步修復,美國從越南進口的服裝、鞋靴和帽類商品份額重回上行通道,其中鞋靴和家居/燈具/寢具的份額漲幅超過8%。
同期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相關商品份額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服裝、鞋靴、帽類對應的份額降幅都在7%或以上。
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很多訂單雖然轉移到了東南亞,但仍是中企在承接。比如在消費電子領域,過去十幾年間中國在全球消費電子產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經歷了從生產低附加值零件、為國外終端品牌代工到切入高附加值生產環節、國內終端品牌躋身世界前列的轉變,部分消費電子龍頭公司已經形成了東南亞制造+亞歐美研發、銷售的全球化布局。
“早前確實有部分國內訂單轉移去東南亞,一個原因是當地疫情緩解,有了接單能力;另一個原因是前段我國棉花、紗線漲價,與海外差價拉大,一些下游客戶為了降低成本把訂單轉移過去了。”
珠三角一位服裝廠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不過隨著近期外棉價格大漲,國內棉紡走弱,內外棉紗價差縮窄甚至倒掛,訂單外流壓力或會得到改善。
但他也表示,紡織服裝的訂單轉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是大勢所趨,“國內一件T恤的制造成本大約是東南亞的數倍,隨著外圍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紡織服裝制造將繼續加速轉移到東南亞等地。”
劉小姐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服裝外貿公司,主要從國內購進原材料,同時交由工廠進行代工,最近幾年主要是發給越南或緬甸等東南亞的代工廠。據她介紹,全球暴發疫情以來,越南工廠訂單大幅增加,代工價也隨之大幅上漲,不同的產品工價漲幅不一,這兩年代工價約上漲10%~30%。
去年因為東南亞疫情嚴重,有部分訂單回流國內,但當地疫情緩解后,訂單又馬上回到了東南亞,究其原因主要是東南亞的成本優勢。
2021年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危機,曾給中國紡織業帶來了大量的回流訂單。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3154.7億美元,同比增長8.4%,創歷史新高,但行業的營業利潤率不到5%,成本優勢不再之后,國內紡織服裝企業通過技術、設計、創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才有發展空間。
不過,即使訂單向海外轉移,很多還是中資企業在承接,國內大量紡織服裝企業早已布局東南亞。天虹紡織是中國最大的棉紡織品制造商之一,于2006年開始布局海外生產基地,主要在越南地區購買土地擴建產能。
除此之外,公司也在烏拉圭、土耳其等地建有工廠。公司自2014年起開始建設越南海河工業園區,打造涵蓋原料、紡紗、制造、染整、制衣及品牌的全產業鏈,截至目前,天虹子公司天虹銀河、天虹染整、天虹科技、蘭雁牛仔服裝等均已完成工業園入駐。
百隆東方是我國色紡紗雙寡頭之一,自2013年起開始在越南建設生產項目,目前越南地區已形成100萬錠紗的總產能,占百隆總產能的60%。2021年7月,公司又在越南新建39萬錠紗線項目,預計產能將在2022年~2023年逐步釋放。在營收方面,越南也已經占到百隆東方總營收的六成左右。
在越南逐步解封后,國內紡織龍頭也繼續發力當地市場。3月30日,魯泰紡織披露,全資子公司萬象紡織在越南西寧省規劃總投資約2.10億美元,用于梭織和針織等面料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魯泰紡織表示,此次投資意在高效整合國內外資源,有效規避潛在貿易壁壘的影響等。
訂單之爭背后:兩國產業互補關系
越來越多中資企業把產能轉移到越南,是否意味著越南制造的競爭力開始超越中國?
趙騫認為,相對中國制造,現階段越南制造有兩大優勢:一是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低,二是越南與各主要經濟體簽署的自由貿易協議(FTA)帶來的市場準入便利及關稅優勢。
他以胡志明市附近的平陽省工業園區50年期的土地為例:5年前的價格大概是60美元/平方米,目前價格大概在200美元/平方米;普通工廠員工的月工資從大概1500元人民幣/月,到現在大概3000元人民幣/月。
總體來看,土地和勞動力價格雖然上升比較快,但對比國內,特別是廣東省,優勢還比較明顯。
越南制造另外一個優勢是越南與各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自貿協定帶來的產品準入及關稅優勢。其中,2020年生效的《歐盟-越南自貿協定》(EVFTA)將在十年內削減99%的雙邊關稅。
此外,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越南出口美國市場也有很大的準入及關稅優勢。這兩個國家和地區也是中國企業主要出口方向,這也是越來越多中資企業選擇到越南建廠的原因。
但趙騫認為,越南的制造業更多仍然停留在產品代工階段,或者組裝出口階段。目前,中資企業幾乎沒有在越南設立產品研發機構,其他國家的外資企業也差不多都是這樣。越南本土制造業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也有限。
他以即將赴美上市的越南本土某汽車品牌為例。該品牌沒有任何汽車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制造能力,造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均為對外采購。同時越南整個國家工業體系不算完整,很多基礎原材料需要進口,這也會限制越南制造業的提升和發展。
韓軍也認為,中越兩國制造業之間更多是互補關系。韓軍認為,遠東至美國集裝箱海運量過去十年間(2011~2021年)復合增速為4.90%。其中,越南對美集運量僅次于中國,位居第二,占比超過11%。
2019年越南至美國集運量增速高達33.1%,其他東盟國家均實現較高增速,也源于中美貿易戰下中國的轉口貿易。
假設2019年中越貿易差額的增加值均為中國至越南的轉口貿易所致,同時假設轉口貿易最終流向為美國,則2019年越南至美國出口總額中約20%為中國轉口貿易,剔除中國轉口貿易部分,2019年越南至美國出口總額與2018年持平。其他東盟國家與越南的轉口貿易情況類似。
美國作為越南產品最大的買家,占越南出口總額約29%。而越南進口總額約33%來自中國內地,進口貨物主要是紡織材料和零部件,56%的紡織、皮革材料等、48%的機械設備、42%的電話、手機及零件均進口自中國。
經過加工后,約63%木材及制品、46%的紡織服裝、42%的機械設備等出口至美國。
韓軍認為,中國產業某些特定環節的“外溢”是必然。此外,中國已經加入RCEP,并不太擔心所謂制造業轉移問題。越南等東盟國家加入國際分工,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提升,未來促進亞洲整體出口貿易。
趙騫同樣對中國制造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有三個,一是產業鏈非常完整,二是國內14億人的統一大市場帶來的成本優勢,三是工業4.0應用帶來生產效率提高。越南制造在某些行業或者某些產品取代中國制造會是趨勢,中國也要競爭及淘汰一些缺乏競爭力的行業,但就整體而言,越南制造不會取代中國制造。他也很希望越南能夠繼續鼓勵外資企業投資,提高工藝水平,共同促進社會進步。
|